首頁 | | | 資訊中心 | | | 貿金人物 | | | 政策法規 | | | 考試培訓 | | | 供求信息 | | | 會議展覽 | | | 汽車金融 | | | O2O實踐 | | | CFO商學院 | | | 紡織服裝 | | | 輕工工藝 | | | 五礦化工 | ||
貿易 |
| | 貿易稅政 | | | 供 應 鏈 | | | 通關質檢 | | | 物流金融 | | | 標準認證 | | | 貿易風險 | | | 貿金百科 | | | 貿易知識 | | | 中小企業 | | | 食品土畜 | | | 機械電子 | | | 醫藥保健 | ||
金融 |
| | 銀行產品 | | | 貿易融資 | | | 財資管理 | | | 國際結算 | | | 外匯金融 | | | 信用保險 | | | 期貨金融 | | | 信托投資 | | | 股票理財 | | | 承包勞務 | | | 外商投資 | | | 綜合行業 | ||
推薦 |
| | 資金管理 | | | 交易銀行 | | | 汽車金融 | | | 貿易投資 | | | 消費金融 | | | 自貿區通訊社 | | | 電子雜志 | | | 電子周刊 |
文 / 商務部黨組書記、部長 鐘山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決勝階段。面對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等重大風險挑戰,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引下,商務部門開拓進取、迎難而上,不斷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推動開放型經濟新體制逐步健全、全面開放新格局加快形成,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開放型經濟發展成就輝煌
“十三五”時期,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扎實推進經貿強國建設,以技術、標準、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的對外經濟新優勢加快形成,中國商品、中國投資、中國服務的全球影響力持續提升。
貿易大國地位更加鞏固。我國對外貿易加快優化升級,實現穩中提質。貨物貿易進出口額從2015年的3.95萬億美元增加至2019年的4.58萬億美元,連續3年保持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地位,連續11年保持第一出口大國地位。服務貿易進出口額從2015年的6542億美元增加至2019年的7850億美元,穩居世界第二。貿易結構持續優化,2019年機電產品出口占比提升至58.4%,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保持較高增速;國際市場布局更加優化,對新興市場出口占比增加至49.2%;國內區域布局更加均衡,中西部地區出口占比增加至18.3%;民營企業出口占比2019年首次超過50%,增加至51.9%;一般貿易出口占比增加至57.8%。貿易新業態成為新增長點,2019年跨境電商零售進出口額比2015年增長4倍、市場采購貿易出口額增長2.2倍。外貿對國民經濟貢獻愈加突出,帶動就業約1.8億人,2019年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11%,有力保障了國際收支平衡。
利用外資大國地位提升。我國利用外資水平不斷提高,保持穩中向好的發展勢頭。在全球跨境投資持續低迷背景下,我國利用外資逆勢增長,2017年成為全球第二大外資流入國,在2016—2019年期間吸收外資合計達5496億美元。利用外資質量進一步提高, 2016—2019年,高技術產業利用外資年均增長23.9%,2019年占比達27.7%,比2015年提高15.5個百分點。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外資企業研發投入占比約為1/5。對外資企業吸引力不斷增強,我國營商環境國際排名不斷提升,尤其是取得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重大戰略成果,在疫情防控和經濟恢復上都走在世界前列,對國際要素資源形成巨大“引力場”。外資對國民經濟拉動作用明顯,創造了2/5的對外貿易、1/6的稅收收入,帶動了近1/10的城鎮就業。
對外投資大國地位穩定。我國對外投資有序發展,在全球配置資源的能力不斷增強。 2016—2019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規模合計達6344億美元,穩居世界前列。截至2019年年末,共在188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4.4萬家企業。投資結構更加均衡,主要投向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制造業、批發和零售業等領域, 2019年制造業投資占比14.8%,全球產業布局進一步優化。國際競爭力顯著提升,2020年,有117家內地企業入選《財富》雜志世界500強、74家企業上榜“全球最大250家國際承包商”,企業數量和市場份額均居世界前列。經濟社會效益充分顯現,2016—2019年,我國企業通過對外投資合作,累計帶動出口5000多億美元。截至2019年年末,“走出去”企業外籍員工超過220萬人,部分項目填補了當地產業空白,促進了當地發展。
開放型經濟發展舉措有力
“十三五”時期,我們推動實施了一系列對外開放新舉措,特別是積極應對疫情影響,全力穩住外貿外資基本盤,推動開放型經濟發展邁上新臺階。
深化“一帶一路”經貿合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堅持開放、綠色、廉潔理念,努力實現高標準、惠民生、可持續目標,推動共建 ‘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不斷深化務實合作,推動共建“一帶一路”走深走實、行穩致遠。完善經貿合作機制平臺,認真落實“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經貿成果和中非合作論壇“八大行動”,設立中國—上合組織等經貿合作示范區,累計建立90多個貿易投資等雙邊工作組,與14個國家簽署第三方市場合作文件。出版《共同夢想》 “一帶一路”故事叢書,成為宣介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和“一帶一路”建設成就的特色名片。
推進貿易高質量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鞏固外貿傳統優勢,培育競爭新優勢,拓展外貿發展空間”。加快外貿轉動力調結構,著力提升貿易質量。深入推進國際市場布局、國內區域布局、商品結構、經營主體、貿易方式 “五個優化”,加快外貿轉型升級基地、貿易促進平臺、國際營銷體系“三項建設”。
強化貿易領域科技創新、制度創新、模式和業態創新,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增加到105個,市場采購貿易試點增加到31個,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不斷深化。
促進雙向投資協調發展。堅持高質量引進來、高水平走出去,不斷提升雙向投資水平。深化管理體制改革,取消外資逐案審批制,全面實施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健全促進對外投資政策和服務體系,完善聯絡服務平臺和境外中資企業商會聯席會議機制。
加快建設對外開放新平臺。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鼓勵自由貿易試驗區大膽試、大膽闖,加快推進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打造開放新高地”;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要“辦出水平、辦出成效、越辦越好”。不斷開拓創新,全力打造對外開放新平臺。充分發揮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國際采購、投資促進、人文交流、開放合作平臺作用,辦成國際一流博覽會,樹立了新時代對外開放里程碑。創新廣交會、服貿會辦展模式,國際影響力持續增強。
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不斷深化多雙邊經貿合作,推動完善國際經濟治理體系。堅定支持多邊貿易體制,積極參與世界貿易組織改革,提出中國改革建議。加快建設面向全球的自貿區網絡,累計與25個國家和地區簽署17個自貿協定,推動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整體結束談判,推進中日韓自貿區、中歐投資協定談判。
開放型經濟發展啟示深刻
“十三五”時期,我國開放理論持續創新,開放制度更加完善,開放實踐不斷深化,在推動開放型經濟發展中積累了重要經驗。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作出了推進更高水平對外開放、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穩住外貿外資基本盤等一系列重大部署,為推進對外開放提供了堅強政治保證。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把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對外開放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在開放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所需所急所盼。通過推動更高水平對外開放,更好滿足消費升級需求、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助力脫貧攻堅、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給人民群眾帶來更多獲得感和幸福感。
堅持開放發展理念。開放發展是新發展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是我國發展不斷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寶。堅定不移實施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以擴大開放促進深化改革,以深化改革促進擴大開放,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動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間。
堅持互利共贏。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繁榮也需要中國。堅持打開國門搞建設,積極參與和推動經濟全球化,實現了自身發展,為各國提供了更多市場機遇、投資機遇、增長機遇,加強了南南合作,為國際減貧事業作出了貢獻,以實際行動推動合作共贏、共同發展,贏得了廣泛國際支持。
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越開放越要重視安全,越要統籌好發展和安全的關系。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堅持獨立自主與擴大開放有機結合,不斷健全開放安全保障體系,著力增強風險防控能力和開放監管能力,為發展開放型經濟構筑安全防線。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礎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第一個五年。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增強“四個意識”、堅定 “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高質量發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全面提高開放水平,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多作貢獻。
(商務部黨組書記、部長 鐘山在《人民日報》發表題為《我國開放型經濟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的署名文章,有刪減)